第1部分(第1/4 页)
前言
不知何时,“寂寞”一词悄然走红,先由网络上一幅图开始,标题为:“哥吃的不是面,哥吃的吃寂寞”,进而发展到线上线下,报纸杂志,可谓是中国何处不寂寞。
探究“寂寞”如今的含义,仿佛不再是孤独的意思,细品之下,更有一种性格,大有“我的地盘我做主”的味道,“哥”们、“姐”们不再低调,大胆展现自己的个性,就算是自己一个人做着最普通的一件事情,那也是与众不同的,是有“品味的”。
当然,这里的品味,很可能自己品尝自己的滋味。
由表及里地,到底大家都品味到了一些什么,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状态?
我想,首先,社会的发展而来带的人们生活不可逆转的改变就是首要因素。大家从集体生活模式向个人生活模式转型,转型所带来的阵痛,就是寂寞。
其次,在人们生活模式转型的过程中,部分人先转型,引起部分人的不安和不解,是另一层寂寞的含义。而这一层寂寞,不仅仅是已经适应转型的那部分人的寂寞,也是不安与不解的那部分人的寂寞,因此我们才能动辄看见某某人顽强地攻击某某现象,某某人英勇地发表某某言论。
不必对号入座,无论是身处怎样的群体,大家都是渴望被理解和被尊重的。本书既是想建立一个群体间交流沟通的纽带,综合各方言论,以此创造一个沟通的开端,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,并且顺便能将各种寂寞的表象剖析开来,为帮助一部分社会经验较浅的人寻找人生与事业的定位,若能有所帮助,就已经足够了。
精彩语录:
★ 一个网络水贴能够上升到如此高度,表现出了社会一部分人士对虚拟世界的好奇心,就犹如一个中年的母亲,对孩子的私人日记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样。
★ 网络所形成的团体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,
★ 每一样新鲜事物的崛起及其发展,都是一个抛物线,最了解抛物线的专家们应该习以为常,在它达到顶点的时候便会下落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。久而久之,能够做到淡定、客观,这是相互沟通的基础,它叫做尊重
★ “宅”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,沉迷于个人的兴趣、爱好,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
★ “宅文化”的兴起和科技传媒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中国某些地区“宅文化”是一种超越血缘、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,也是中国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。
★ 平面媒体如何关注网络热点,可谓是考验媒体职业化的一道试题。它应当是对网络热点的核实、补充和延伸,还是单纯的复制、夸大和人云亦云,这就是关注和炒作的分水岭。
★ 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”
★ 在各种“被字句”,如“被自杀”、“被就业”等,在语法上并非真正的“无主句”,总有一个被认定的行为人,是此类句式中隐含的主语。
★ 人肉搜索引擎充分体现了“团结就是力量”这一伟大号召,一场场由网民发动起来的战争都不禁让人拍手称快,更让人惊叹google、baidu的自然语言智能处理的功能,
★ “都市快闪”无疑成了当今中国流行节拍中的一个强音。它举着“个性”的旗帜,正以游戏的姿态,行走于时尚的锐利边缘。
★ 志愿服务的网络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,网络志愿者的公民化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。网络越普及,越需要网络志愿者,网络志愿者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。
★ 现在,“跨省追捕”也已被娱乐化。网民在发帖时,常常在后面加一个后缀:谢绝跨省追捕。戏谑的背后,是3亿多像王帅一样的网民对自由表达意见权利的坚持。
★ 把“富二代”的问题,简单归结为“富人有问题”,绝不是一种理智的态度
★ 我们是玩着游戏长大的一代人。这么多年来,人变了,游戏也变了,可我们对游戏的喜爱没有变。我们玩家群体在这个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变。当我们累了一天,打开那扇月租2000元的房门却面对的是如此畸形的一个游戏时,心里只有无奈。
★ 这年头,没个‘围脖’,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!
★ 微博火热,除了为网站集聚大量的人气之外,微博本身尚无成熟的盈利模式,这成为微博未来发展直观重要的问题。
★ 为寂寞找到出口——新文艺复兴时代